-
郑州高新区打造北斗云谷千亿科技城 构建中原创新高地
郑州高新区近日通过《北斗云谷·千亿科技城发展规划》,标志着该区将以北斗导航、云计算为核心,整合科研院所与龙头企业资源,打造全国领先的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这一战略旨在通过招商引资汇聚产业链高端要素,推动三大主导产业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战略定位与规划背景 郑州高新区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创新策源地,依托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实力,结合威科姆、思维自动化等企业在北斗遥感领域的技术积累,以及中国联通、赛微电子在云计算产业的先发优势,提出建设“北斗云谷”的构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制的规划通过专家评审,明确借鉴美国硅谷、武汉光谷的集群发展模式,构建技术、人才、资本高度融合的生态体系。 二、三大主导产业布局 1. 北斗导航与遥感产业:重点发展高精度定位、卫星遥感数据处理技术,推动北斗系统在智慧交通、精准农业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 2. 云计算及信息应用服务产业:建设数据中心和算力平台,开发工业互联网、政务云等场景化解决方案。 3. 科技服务产业:培育技术转移、知识产权运营等专业化服务机构,形成覆盖研发、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三、产业集群发展目标 规划提出,到2025年将形成3-5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技术集群,培育10家以上行业领军企业,引进超过50名高端创新人才。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产业孵化基地等载体,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在关键技术领域,计划突破北斗芯片设计、边缘计算等“卡脖子”环节,实现国产化替代率提升至80%以上。 四、经济与社会效益预期 郑州高新区预计通过该项目实现“双千亿”目标:企业总营收突破500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00亿元。此举将带动周边形成约20万人的就业规模,并推动郑州跻身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前十。此外,规划还强调绿色低碳发展,要求新建产业园区100%符合国家绿色建筑标准。 五、政策保障与实施路径 当地已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包括设立30亿元规模的产业发展基金,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励。同时,将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简化土地审批、环评等流程,确保重点项目“拿地即开工”。未来三年,郑州高新区计划新增创新平台15家,完成核心区5G网络全覆盖,为科技城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2025-09-05
-
郑州绿色印刷包装产业园启航 打造中原文创产业新高地
郑州市通过招商引资启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绿色印刷包装创意文化产业园正式进入实施阶段。该项目以全产业链整合为核心,计划建设国家级印刷产业基地和文创旅游小镇,推动区域经济转型升级。 一、项目定位与规划亮点 作为河南省重点文化产业工程,该园区采用"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规划占地面积超千亩,集成八大功能板块:印刷包装智造中心、出版传媒孵化器、创意设计工坊、3D打印创新实验室、文旅产品研发展示区、智能印刷装备园、国际会展交易中心及产业服务平台。园区特别强调绿色化与数字化双轮驱动,将引入环保印刷工艺和智能管理系统,实现单位产值能耗低于行业标准30%的目标。 二、区域产业升级关键抓手 项目选址郑州市西南部山区,旨在破解传统工业分散发展的瓶颈。通过承接主城区34家印刷包装企业集群迁移,形成"研发-生产-展销"一体化产业链。配套建设的产业创新研究院,已与7所高校达成产学研合作意向,重点突破可降解包装材料、纳米印刷等关键技术。 三、文旅融合创新实践 规划中的印刷文化博物馆和沉浸式体验工坊,将展示从活字印刷到数字印刷的技术演进史。游客可参与定制文创产品、体验AR印刷设计等项目,形成"白天研学+夜间光影秀"的文旅新模式。园区建筑融合宋代美学与现代工业风,预留30%绿地空间打造生态景观带。 四、政策支持与实施进度 郑州市成立专项工作组推进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已出台涵盖税收减免、人才引进等28条扶持政策。目前完成首期6亿元基础设施投资,核心区标准化厂房将于年底交付使用。预计全面运营后,年产值可达50亿元,带动就业1.2万人,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绿色印刷产业集群。 该项目实施标志着郑州市文化产业进入"链式发展"新阶段,通过绿色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重构传统印刷包装产业价值链条,为中部地区文化装备制造业升级提供示范样本。
2025-09-05
-
郑州市深化行政审批改革调研会聚焦便民利企与招商引资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招商引资项目高效落地,郑州市相关部门在经开区组织召开行政审批改革专题调研会。会议围绕简化民生服务流程、提升政务效能展开研讨,旨在通过制度创新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一、会议聚焦民生服务事项简化 调研会重点讨论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民生服务事项中繁文缛节和不必要证明的通知》的落实情况。与会人员就行政许可事项中存在的冗余环节进行系统梳理,特别针对药品经营领域提出具体改革措施。今后办理相关许可时,将依托信息化平台实现数据互通,免除申请人多头开具证明的负担。 二、跨部门协同推进流程再造 1. 材料精简方面:明确法律未强制要求的材料一律取消,推行"告知承诺制"和"代办服务制"。对换证业务实施"两次办结"新模式,将原有多个环节压缩为受理、发证两个步骤。 2. 审批整合方面: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对涉及多部门的审批事项实行并联办理。通过电子档案系统实现材料一次提交、多方共享,减少重复提交和流转耗时。 3. 时限压缩方面:建立全流程时效管控机制,每个审批环节设置办理时限警示。对食品药品类许可事项,平均办理时限较法定要求压缩40%以上。 三、数字化赋能监管创新 会议明确将全面升级郑州市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平台,实现企业信用信息实时查询、违规记录自动核验等功能。通过大数据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诚信企业实施"绿色通道"快速审批,形成"宽进严管"的新型监管体系。 四、区县联动形成改革合力 经开区、郑东新区等六个行政单元参会代表交流了审批服务创新案例。会议达成三项共识:建立标准化服务清单体系、推行"同城通办"服务模式、完善审管衔接机制。各分局将同步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确保改革措施在全市范围内协同推进。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后续举措 相关部门将建立三项长效机制:动态更新证明事项负面清单、定期开展企业满意度调查、组建营商环境观察员队伍。重点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审批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从项目立项到投产运营提供全程帮办服务。 此次调研标志着郑州市行政审批改革进入深化落实阶段,通过系统化、集成化的制度创新,将有效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政务服务保障。
2025-09-05
-
亿达科技新城落户郑州高新区 打造中原科技产业新高地
郑州高新区通过招商引资成功引入亿达科技新城项目,标志着该区域在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后迎来首个高科技园区运营管理综合体。这一重大项目将推动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为中原地区科技创新注入新动能。 一、项目规划与经济效益 亿达科技新城占地面积约517亩,总投资规模达30亿元,预计建设周期为两年半。根据规划,项目竣工后五年内可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约1万个,吸引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入驻,年税收贡献预计超过2亿元。该项目的落地将显著提升郑州高新区的产业集聚能力。 二、投资方背景与成功案例 项目投资方是国内领先的商务园区开发运营商,拥有十余个专业科技园区开发经验,旗下控股及参股企业超过百家。其成功开发运营的大连软件园、武汉软件新城等项目已成为行业标杆,形成了可复制的科技园区开发模式。 三、郑州高新区的产业基础 在科技部相关评估中,郑州高新区孵化培育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区域内已聚集电子信息制造、软件集成等领域企业700余家,形成八大产业集群。全区年度营业总收入突破1500亿元,展现出强劲的创新发展势头。 四、项目战略意义 该科技新城将重点发展软件研发、物联网应用、智能终端等前沿领域,通过整合本地创新资源与引进外部优质企业,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强化郑州高新区在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引领地位,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未来展望 随着项目的推进,郑州高新区将形成更完善的科技创新生态体系。这一科技产业载体的建成,不仅会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还将为中原城市群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助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25-09-05
-
郑州引领中原城市群打造国家级经济增长极
河南省通过《实施方案》加速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以郑州为核心构建跨省协同发展新格局,重点围绕招商引资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打造中西部双向开放枢纽。该规划将联动五省30城构建"一核一副四轴四区"空间布局,计划202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一、空间规划构建多层级发展体系 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为核,辐射开封、新乡等四个次级中心,形成半径80公里的都市圈联动带。洛阳作为副中心强化高端装备制造优势,与郑州形成"双引擎"驱动。四条跨省发展轴串联陇海、京广经济带,济南-郑州-重庆轴线首次纳入国家级规划,强化黄河流域与成渝双城经济带衔接。 二、产业协同培育六大千亿集群 重点发展智能终端、新能源客车、超硬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郑州航空港区累计引进相关企业超200家。许昌电力装备、洛阳机器人等特色园区已形成完整产业链,2023年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达42%。 三、制度创新突破行政壁垒 建立五省省级协商机制,在郑汴一体化示范区试行税收分成、飞地经济等22项改革。开通跨省通办事项185项,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郑州铁路口岸与青岛港实现"通关一体化",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吞吐量增长35%。 四、生态共保筑牢绿色基底 沿黄河生态廊道完成造林12万亩,建立跨省水质补偿机制。豫西伏牛山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信阳试点碳汇交易。区域内PM2.5浓度较规划初期下降28%,劣V类水体全面消除。 五、创新走廊汇聚发展动能 郑洛新自创区集聚重点实验室83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千亿。中原科技城引进新型研发机构56个,华为中原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孵化企业超400家。区域内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8.7件。 该规划实施以来,中原城市群经济总量突破6万亿元,占全国比重提升至5.2%。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业错位发展、生态协同治理等举措,正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增长极。
2025-09-05
-
郑州召开全省证企对接会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为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河南省在郑州召开全省证企对接会议。此次会议旨在搭建金融机构与企业沟通平台,通过招商引资促进产融结合,为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金融支撑。 一、会议聚焦经济新常态下的金融创新 面对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复杂形势,河南省经济发展正经历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会议指出,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引导证券、基金、期货等金融机构创新服务模式,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多措并举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会议部署了多项具体举措:一是推动企业上市培育工程,建立分层次、分行业的后备企业资源库;二是扩大债券融资规模,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公司债、可转债等债务融资工具;三是发展私募股权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四是完善区域性股权市场功能,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三、建立长效对接机制优化营商环境 河南省已形成常态化对接工作机制,包括定期举办路演活动、建立线上对接平台、组织专业培训等。相关部门将简化行政审批流程,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健全风险补偿机制,为产融合作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四、重点领域融资取得显著成效 在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科技创新等领域,通过证企对接已落地多个重大项目。其中,轨道交通、新能源、生物医药等行业的融资规模持续扩大,有效带动了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发展。 五、下一步将强化监管与风险防范 在扩大融资规模的同时,会议强调要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将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强化中介机构责任,建立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确保资本市场健康稳定发展。 此次会议为金融机构和企业搭建了高效沟通平台,通过市场化、法治化方式促进资本要素优化配置,将为河南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5-09-05
-
郑州工业经济迎开门红 主导产业动能强劲
年初以来,郑州市通过深化招商引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全国及河南省平均水平。数据显示,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产业贡献突出,高耗能行业占比持续下降,工业经济呈现量质齐升态势。 一、工业增速领跑中西部 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较全国高出4个百分点,在河南省内排名同比提升13位。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当地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动重点项目落地投产。从区域对比看,郑州市工业增速在中部地区处于前列,显示出较强的产业韧性和发展活力。 二、主导产业贡献率近八成 七大主导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幅度较上年同期提升2.7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显著。其中,汽车及装备制造业表现尤为亮眼,与电子信息产业共同贡献了超五成的工业增长动能。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更快,显示出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良好趋势。 三、新旧动能转换成效显现 传统高耗能行业占工业比重持续下降,较上年同期降低1.1个百分点。与此同时,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保持两位数增长,表明郑州市在保持传统产业稳定发展的同时,新兴产业培育取得实质性进展。这种结构调整既符合国家绿色发展战略,也为后续工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四、产业链协同效应增强 重点打造的汽车产业集群已形成从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产业链,电子信息产业吸引多家配套企业入驻。这种集群化发展模式有效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高了区域产业竞争力。相关企业研发投入强度高于工业平均水平,技术创新正成为驱动增长的核心要素。 当前,郑州市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通过持续引进优质项目、培育创新主体、优化产业生态,这座城市正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下一步,当地将重点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2025-09-05
-
郑州航空港区加速打造智能终端产业新高地
河南省通过招商引资和产业集聚,正全力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全球领先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根据最新规划,该区域将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整合上下游产业链,力争形成规模超3000亿元的智能终端产业生态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政策引领产业集群发展 河南省出台的《“百千万”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聚焦电子信息产业,重点培育郑州、洛阳、信阳等地的智能终端制造基地。郑州航空港区作为核心载体,通过政策扶持和资源倾斜,吸引了一批头部企业入驻,逐步形成“龙头带动、配套协同”的发展格局。 二、龙头企业驱动产业升级 富士康、正威、酷派等知名企业已在郑州航空港区布局生产基地,带动了芯片、显示屏、精密组件等配套企业集聚。阿里巴巴和腾讯的云计算、大数据项目进一步强化了产业链数字化能力,形成“硬件制造+软件服务”的双轮驱动模式。 三、产业链协同效应显现 围绕智能终端制造,郑州航空港区已构建从研发设计到整机组装的完整产业链。台湾软件园等项目加速推进,提升了高端技术研发能力。区域内物流、金融等配套服务不断完善,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增强了产业集群竞争力。 四、创新赋能未来增长 通过建设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孵化平台,郑州航空港区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智能终端产业结合,催生了一批高附加值产品。预计到2017年,该区域将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年产值突破3000亿元。 五、区域经济格局持续优化 郑州航空港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快速扩张,并与装备制造、现代家居等产业形成联动效应。这种“一核多极”的产业布局,为中原经济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2025-09-05
-
郑州航空港区校企联动共筑航空科技新高地
在深化产教融合的背景下,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为航空领域招商引资与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重要案例。双方将围绕关键技术攻关、人才联合培养等维度展开深度合作,通过资源整合推动航空产业链升级,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合作背景与战略意义 作为我国航空工业的领军企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拥有覆盖全产业链的研发制造能力,而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则是中部地区航空特色高校。此次合作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校企协同破解航空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同时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新模式。协议签署后,中航工业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同步与校方达成专项合作,进一步细化实施路径。 二、重点合作领域解析 1. 技术研发方面:聚焦图像识别、复合材料、航空金融等前沿方向,联合组建科研攻关团队。双方将共建实验室,开展工程应用技术转化,重点提升航空装备智能化水平。 2. 人才培育机制:建立“双导师制”培养体系,互派科研人员参与重大项目,设立专项奖学金激励优秀学子。校方将开设定制化课程,对接企业实际需求。 3. 成果转化平台:依托郑州航空港实验区的区位优势,共同建设航空技术孵化基地,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落地进程。 三、区域经济联动效应 此次合作将强化郑州作为国家级航空枢纽的产业集聚效应。通过引入中航工业的尖端技术资源,带动本地航空配套企业发展,预计可形成超百亿规模的产业集群。校方还将联合地方政府打造航空人才培训中心,为区域输送复合型技术人才。 四、长效保障机制建设 双方已成立专项工作组,定期评估合作进展。未来五年内计划共同投入专项资金用于技术研发,并建立知识产权共享机制。中航工业将优先开放下属单位的实习岗位,校方则定向推荐毕业生进入航空系统就业,形成人才闭环培养体系。 此次战略合作标志着航空领域产学研合作进入新阶段,其经验将为其他高端装备制造行业提供重要参考。随着合作项目的逐步落地,郑州航空港区有望崛起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航空科技创新策源地。
2025-09-05
-
郑州农业路快速通道开建助力城市交通升级
作为郑州市“井+环”快速路网体系的关键工程,农业路快速通道正式启动建设,标志着该市在优化城市交通布局、提升区域招商引资竞争力方面迈出重要一步。该项目将通过高效衔接多条主干道,显著改善城区通行效率,为沿线商业发展和居民出行创造更便捷的条件。 一、工程概况与战略定位 农业路快速通道西起雄鹰东路,东至地德路,全长13.58公里,采用单幅高架设计。作为“井”字形快速路网的横向主动脉,其与陇海路、京广路、中州大道及三环快速路共同构成多层次交通转换系统,实现城区与环城路、高速公路的无缝对接。 二、技术标准与节点布局 高架主线按双向六车道建设,设计时速60公里,地面辅道为双向八车道,时速40公里。全线设置3座互通立交,分别位于西三环、京广快速路和中州大道交叉口,并规划31处上下桥匝道,覆盖瑞达路、文化路等主要干道,形成立体化交通网络。 三、施工组织与进度规划 项目采用分段施工模式,严格保障施工期间农业路双向通行能力,围挡两侧均预留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道。根据规划,工程将于2016年完成主体结构,2017年实现全线通车,施工周期内同步实施降噪防尘措施。 四、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该工程建成后将分流30%过境车流,缩短东西向通行时间约40%,有效缓解现有道路拥堵。同时,通过提升区域交通可达性,进一步激活沿线商业价值,为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基础设施支撑。 五、环保与智能化配套 项目引入建筑垃圾再生利用技术,预计回收利用率超85%。高架路段全线配备智能照明和交通监测系统,未来可接入城市智慧交通管理平台,实现动态车流调控。
2025-09-05
有想补充的信息?点我投稿

- 联系我们
- 企业入驻
